一、尿路结石
1、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凡在人体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出现的结石,统称为泌尿系结石,亦称尿石症。尿石症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较高,且多发于青壮年,故来院就诊率较高。
2、分类: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本病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全身性病变及泌尿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
3、临床表现:腰腹绞痛、血尿,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梗阻和感染的症状。
4、尿路结石在肾和膀胱内形成。上尿路结石与下尿路结石的形成机制、病因、结石成份和流行病学有显著差异。
上尿路结石:大多数为草酸钙结石。膀胱结石中磷酸镁铵结石较上尿路多见。成核作用、结石基质和晶体抑制物质学说是结石形成的三种最基本学说。
5、大小:泌尿系结石的大小差别很大,大者可如鸡蛋黄,直径达5~6cm,小者可如细沙。
6、发作:结石活动或下移时可引起病人腰腹部绞痛,程度重,难以忍受,往往需注射杜冷丁等强力止痛药才能奏效。常伴恶心呕吐、小便发红等症状。结石活动期作B超,往往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这是由于结石下移在输尿管某处嵌顿所致,这时应抓住结石下移的有利时机,采取针灸或中药辨证治疗,促使结石尽早排出体外,彻底消除肾积水,否则结石长期嵌顿,尿液排泄不能畅通,日久可致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后果严重。
二、形成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尿路结石的形成。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
(一)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
(二)尿液因素
1.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
2.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三、诊断检查
1、尿常规:指在有无红细胞,都可从尿中发现较多草酸盐或磷酸盐结晶;如果有结石合并感染时,还可发现尿有脓细胞;
2、拍腹部平片:这是诊治尿路结石最有价值的检查,大约有95%的结石患者能在X线片上显影。必要时进一步做静脉肾盂造影,以了解肾功能和肾积水情况;
3、B超:经济简便,对阳性结石和X线上不能发现的隐性结石亦可做出诊断,其缺点是对输尿管的中下段结石显示度不太满意;
4、CT检查:它可用于X线片上不能显影的结石病人,但费用较昂贵,不列入常规检查;
5、膀胱镜检+逆行造影:这种方法主要是用IVP不够理想的患者或对造影过敏的患者。
四、成分及性质
1、草酸钙结石质硬,粗糙,不规则,常呈桑椹样,棕褐色。
2、磷酸钙、磷酸镁铵结石易碎,表面粗糙,不规则,灰白色、黄色或棕色,在X光片中可见分层现象,常形成鹿角形结石。
3、尿酸结石质硬,光滑或不规则,常为多发,黄或红棕色,纯尿酸结石在X光片中不被显示。
4、胱氨酸结石光滑,淡黄至黄棕色,蜡样外观。
六、病理原因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条件):
自然环境——如地区的差异,气候条件差异,如炎热的地区可因出汗多导致尿液浓度升高,水质中钙质成分的增加使结石更易于形成。
社会条件——动物蛋白摄入过高使儿童膀胱结石较多。水果、蔬菜丰富的地区草酸盐类结石增多。生活物质丰富使上尿路结石增多,非洲少数贫困地区膀胱结石多见。
个体因素(遗传、疾病、药物影响等):
遗传因素:有些常染色体遗传所致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先天性酶缺欠等都是与结石形成关系密切的一些遗传疾病。结实病患者的家族中结实病发病率高于非结石病患者家族。
疾病引发:一些疾病如甲亢,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卧床,溶骨性骨肿瘤,等等都有诱发结石形成的可能。
代谢异常:
饮食习惯和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喜欢喝水的人结石发生率升高,多食乳品增加钙的吸收(成人)多食肉类使尿中尿酸增多,大量食用菠菜可增加尿中草酸的排量,都有增大结石形成的因素的可能。
药物引发:乙酰唑胺(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药),维生素D中毒,大量口服维生素C(可转变为草酸)、皮质激素、磺胺、阿斯匹林等均可发生结石(长期服用)。
尿路因素:患前列腺肥大患者引起尿路通畅度下降,残尿量增加,膀胱结石生成机会增大。输尿管先天狭窄致肾盂积水易成结石,同时结石梗阻尿路又使结石生长加快。
七、危害
1.造成尿路堵塞。
2.诱发尿路感染。
3.损伤。当尿道结石比较大或结石表面比较粗糙时,结石在尿道处移动时会损伤身体器官,如损伤肾盂、输尿管的粘膜等,因为感染而造成出血、糜烂及溃疡,严重时还会损害肾脏功能,粘膜长期受结石的刺激会发展成癌变,需要引起重视。
八、治疗
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一般适合于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周边光滑、无明显尿流梗阻及感染者,对某些临床上不引起症状的肾内较大鹿角形结石,亦可暂行非手术处理。
1.大量饮水:增加尿量冲洗尿路、促进结石向下移动,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淀。
2.中草药治疗:日常生活中以茶为饮品除预防和改善治疗结石外还能调节人体机理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这类中草药茶主要有蒲公英、金银花、黄连等。
3.针刺方法:增加肾盂、输尿管的蠕动,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4.经常作跳跃活动,或对肾盏内结石行倒立体位及拍击活动,也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5.其它:对尿培养有细菌感染者,选用敏感药物(奥复星,灭滴灵)积极抗感染,对体内存在代谢紊乱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及调理尿的酸碱度等等。
手术疗法
结石引起尿流梗阻已影响肾功能、或经非手术疗法无效,无体外冲击波碎石条件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九、食疗方
饮食中注意以下几点:①大量饮水,每天-毫升,尽可能使尿量达到毫升以上。②应限制肉类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内脏。③有些食物应少吃,如菠菜、土豆、芦笋、胡萝卜、榨菜、带鱼、浓茶、速溶咖啡等。
1、玉米须炖蚌肉
组成:玉米须克蚌肉克
用法:玉米须用水洗净,入纱布袋中,扎紧口,蚌肉洗净,切成薄片,与药袋一同入砂锅中,加葱、姜、料酒,添入适量清
水,大火烧开,小火煮炯至蚌肉熟烂,拣出葱、姜、药袋,加精盐、味精、胡椒粉、麻油等调味品拌匀,用以佐餐。
作用:泄热利尿;适用于膀肮湿热不清,尿道或膀肮结石,对胆道结石也有一定作用。
2、冰糖桃仁散
组成:冰糖克核桃仁(油炸)克
用法:核桃仁研成细粉,冰糖捣碎为细末,每次各取30克,用温开水送服,日服4次。
作用:益肾化石;适用于肾结石之轻症,肾气亏虚,经常腰酸微痛者。
3、米酒炒田螺
组成:田螺克米酒克
用法:田螺用水养3天,吐尽泥水,用刀剪碎螺蛳尾部,炒锅烧红,下油烧沸,入螺蛳,加葱、姜、米酒、精盐爆炒至熟,出锅时再加味精,拌匀,用以佐餐。
作用:清热利尿;适用于尿道结石,小便不利,涩痛。
4、青小豆粥
组成:青小豆50克小麦50克通草5克
用法:通草洗净,水煎,去渣取汁,入麦、豆,煮成粥,随意服食。
作用:利水通淋;适用于下焦湿热,小便不利,涩痛。
5、胡桃内金膏
组成:胡桃仁克炙鸡内金50克蜂蜜克.
用法:将胡桃仁、鸡内金焙干,研成细末,蜂蜜熬熟,入药末熬成膏,装瓶,每次l匙,开水化服,1日3次。
作用:补肾排石;适用于肾及尿道结石。
五、愈后事项及预防
很多患者经过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石暂时得以去除。但不久,又会生成新的结石,患者十分痛苦。原来,泌尿系统的各个部位,如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都有可能生成结石。
泌尿系结石的生成受尿液酸碱度、尿路是否存在梗阻、尿路是否有异物以及身体其他某些疾病的影响。如果患者生活上不加注意,已经治好的泌尿系结石症就会复发。因此,做好预防结石复发的工作至关重要。
1、改变尿石生成环境研究表明,尿石成分以草酸钙居多,约占80%。对患者自然排出或手术取出的结石,进行成分分析,再通过药物调节或饮食调理,人为地改变尿液的酸碱环境,对于预防结石的生成及治疗结石病具有重要意义。
2、注意膳食结构尿石的生成和饮食结构有一定关系。根据尿石成分的不同,饮食调理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案。如草酸钙结石患者宜少食草酸含量高的食品,如菠菜、西红柿、马铃薯、草莓等。
3、治疗引起泌尿系结石的某些原发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腺瘤、腺癌或增生性变化等)会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诱发磷酸钙结石。这样,就需要先治疗甲状旁腺疾患。
4、预防和治疗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尿石形成的主要局部因素,并直接关系到尿石症的防治效果。
5、服用中药每隔一定时间,用中药金钱草和海金沙泡水服,有利于排出体内细小的结石。
6、多饮水应该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以增加尿量,称为“内洗涤”,有利于体内多种盐类、矿物质的排出。
7、多活动平时要多活动,如散步、慢跑、做体操等。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白癜风治疗的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