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裘法祖院士,每一位中国人及医生,都必须怀着崇高的敬意,缅怀这位改变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外科学泰斗。然而,带着他的理想和教诲,继续在健康事业的最前线奋斗终生。
求学之路裘法祖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十八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预科。一年后母亲去世,这让裘法祖下定学医的决心,就连课余时间,同学们玩的时候,他也学习。
年,裘法祖从同济大学医学院结业后,在姐姐的资助下奔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学习。
三年后,25岁的裘法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就在慕尼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副主任医师。二战时,还在一所战地分院担任过院长。
曾救助四十多位犹太人二战期间,纳粹党发起侵略战争,在德国的犹太人大多没好下场。另一边我们中国也在战争,裘法祖没办法回国,也因此,他非常同情这些受苦受难的犹太人,并决定给他们一些帮助。
年,40多个犹太人医院。他以医师的身份,跟党卫谎称这些犹太人得了瘟疫,很容易感染。需要把他们交给自己医治。党卫的人害怕传染,就把他们交给了裘法祖,他就这样救下了他们。
当之无愧的“中国外科之父”年,裘法祖不顾导师的再三挽留,携带家人回到祖国的怀抱。
裘法祖在腹部和脑外科,泌尿外科和矫形外科上造诣很深,对我院外科系各专业的创造和发展付出了颇多的心力,是推动中国腹部及基本外科的专家。
他主持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是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中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
裘法祖提出并主持的大型外科科研专题:胆总管十二肠吻合术,肝门解剖与肝切除术和肝移植等在国内开展最早。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机构,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研究。
他开创了很多新的手术方法,改进的普通外科手术20多种。突出的有局部麻醉下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和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等。
他还致力于胆道流体力学和胆结石成因的研究。在他的领导下,研制培育出“体外培育牛黄”,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类新药并开始生产。
70年代,裘法祖主持门静脉高压外科手术,手术时间缩短了三小时,治愈率高达80%以上。
他主持的肝移植至今保持“手术例数最多和存活时间最长”两项全国记录。他改进的胃大部切除手术等使手术后吻合口出血大为减少。改变国外切除胃体积75%的老规矩,切除部分仅为50%,术后病人不会发生小胃症状和溃疡复发等病症,远期效果较好。
发布的著作
裘法祖撰写论文多篇、教材40本。主编了《一般外科手术学》《医学百科全书》《黄家驷外科学》以及全国高等医药院学教材《外科学》等。
高超的医德在裘法祖的眼里,所有病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管身份如何,他都一视同仁。
凡是裘法祖持刀手术的病人,他一定一天三次地看望。如果是别的医生请教了他,他还会经常问主治医生病人的各项指标,医生们都不敢怠慢。
只要给裘法祖写信询问有关医学问题,都能收到他的亲笔回信。过去他每月要回信六七十封,写好后还自己跑邮局寄。
在裘法祖看来,诚恳对待病人是他的最高成就。裘法祖常说“一个医生的医术有高低之分,但医德必须是高标准的”。所以他的行医原则是:把自己当成病人。
就是这种境界,才让他对病人始终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尊敬与关切,他曾以77岁高龄单腿跪地为病人确诊,对求医的病人能不开刀就不开刀,能开小刀就不开大刀。
他以妙手仁心,获得“人民医学家”的称呼。在他生命的最后半个月,对汶川地震伤员会诊时,关切而仁慈地俯身询问伤员的镜头,定格了他最后的人生。
临终前,他将多万元的科研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裘法祖青年外科科学家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裘法祖院士不愧有中国外科之父之称,他为中国医生的发展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我们应当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