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危害
疾病检查
疾病并发症
疾病治疗
疾病保健

2016意大利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防治指南

近期,意大利骨质疏松、骨矿物质代谢及骨疾病协会(SIOMMMS)重新修订了之前由各国红会发布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防治指南。该最新指南于年6月在线发布于意大利风湿病协会官方杂志Reumatismo。部分指南解析如下。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质改变(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的改变以及骨质特性的改变)为特点,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

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指发生于绝经后或随年龄增长发生的骨质疏松,主要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由其它疾病及药物引起。

诊断

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WHO推荐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

在临床使用骨密度值时由于不同的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当T<-2.5SD(标准差)时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正常BMD:T值+2.5~-1SD(即:被测量者BMD高于相同性别同龄人2.5个标准差或低于1个标准差)

骨质减少(低BMD):T值-1.0~-2.5SD

骨质疏松症:T值<-2.5SD

严重骨质疏松症:T值<-2.5SD且存在一处或多出脆性骨折

危险因素

1.BMD

BMD的降低是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其高低主要依赖于成熟期的峰值骨量及之后随着经期和更年期骨质流失,并受基因、营养因素、生活方式、并发症以及药物的影响。但当其它危险因子与BMD并存时,其风险预测能力相应增加。

2.年龄

年龄增长会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风险的原因一小部分是因为BMD的减少,更多的是其它因素,如:骨性结构的改变,摔倒机率的增加以及保护性反应的减慢等。相同T值在不同年龄段人群意义也不尽相同。

3.既往骨折史

有脆性骨折史的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机率增加。有研究显示:脊柱骨折,腕关节骨折以及肱骨骨折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且有多出骨折史的患者再次发生3处及以上骨折的机率是无骨折史患者发生多处骨折机率的10倍,是单处骨折史患者再次发生多处骨折机率的2-3倍。

4.家族史

骨折家族史是影响BMD的独立风险因子。如:父母双方若有髋部骨折的家族史,则其后代发生骨折的风险增加。

5.并存疾病

某些疾病会通过介导BMD的降低而增加骨折的发病风险。其发生机制不尽相同,如:慢性感染会改变骨量,削弱机体健康状况,增加机体摔倒机率等。维生素D缺乏通常与骨折并存。

与骨折发生相关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DM、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AIDS、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重度运动障碍相关性疾病等。

值得一提的是,T1DM和T2DM患者其BMD值相对较高时便存在骨折风险,因此在该人群中,骨折风险独立于BMD。

6.药物

某些药物可以增加骨折发病风险。众所周知的即糖皮质激素对骨的不利影响,此外,辅助激素拮抗剂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也应高度重视。如: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以及男性前列腺癌术后使用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等。

因篇幅较长,本文未全部展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上海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kqw.com/jbzl/142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