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梗死(ARI)主要指肾组织因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而造成肾脏全部或局部缺血性改变,致使肾功能急性受损的一种疾病。
肾梗死的漏诊率高,绝大多数的肾梗死被忽视。延迟诊断将导致肾功能受损可能甚至死亡。准确诊断ARI的关键是提高对该疾病的警惕性,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常见表现和鉴别诊断
常见症状为腹部或腰部疼痛、低热、血尿、蛋白尿、恶心、呕吐等,疼痛的特点是突发、剧烈、锐痛,通常不向他处放射。
腰痛(84.4%),腹痛或侧腹痛(78.1%)、恶心/呕吐(53.1%)和发热(18.8%),不同程度的肾区叩痛,但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也可见于尿路结石、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肿瘤以及非肾源性疾病如心肌梗死、急腹症、胆囊炎胆石症,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危险因素和可能的病因
左肾梗死常见;病灶以局灶性为多,多在肾脏上极,推测可能与左肾动脉与腹主动脉呈锐角且左肾动脉上极分支流速快等解剖因素有关。
肾脏血供主要由肾动脉供给,侧支血管细少,栓子脱落阻塞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是急性肾梗死的常见原因。恶性肿瘤史(18.7%)、动脉粥样硬化(15.6%)和心脏性因素(9.4%)为主要病因,1.肾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如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少数为心脏外的脂肪栓子及肿瘤栓子[1,8]。2.肾动脉血栓形成也常导致急性肾梗死,血栓主要在肾动脉损伤、肾动脉病变(如肾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或动脉瘤等)...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的基础上形成。4.恶性肿瘤。
在诊断ARI时,实验室检查有一定提示意义,但缺乏特异性。血清乳酸脱氢酶、血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升高,半数病人血清D-二聚体升高。
患者在就诊时并发血尿、蛋白尿。
ARI的确诊有赖于及时准确的影像学检查,确诊主要依赖腹部增强CT和肾动脉造影,超声和CT平扫不推荐。肾动脉造影是ARI诊断的金标准,典型征象包括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截断或见腔内充盈缺损。但肾动脉造影是有创性检查,且费用高,多数患者不愿接受。CT血管造影(CTA),能够获得比普通CT更清晰直观的图像,可考虑用于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目前有替代肾动脉造影的趋势,。
ARI的治疗原则是尽快重建血运,最大限度保留肾功能,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治疗手段包括抗凝、溶栓、介入治疗以及手术取栓。
急性肾梗死的预后与治疗时限有相当大的关系。正常生理条件下,肾缺血的耐受时间为60~90min。梗死的急性期,特别是3h内行溶栓,血管再通,肾功能恢复较好。
局灶性ARI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哌替啶、山莨菪碱镇痛解痉及活血改善微循环药物是其基本治疗措施,血管内注射尿激酶和复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是治疗肾脏血管主干或肾段动脉早期急性血栓栓塞常用的方法。
弥漫性、双侧肾动脉或孤立肾肾动脉血栓栓塞手术取栓。ARI的治疗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缺血时间、侧支循环情况以及已经存在的肾脏疾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