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起的结石
1.维生素D过量应用维生素D可使肠道大量吸收钙,而出现高钙尿,发生肾钙化、肾结石。
2.维生素C大量服用维生素C如每日服用维生素C在4g以上,可引起尿中草酸显著增加。
3.乳碱综合征溃疡病时大量饮用牛乳和服用碱性药物,可发生乳碱综合征。因服用硅酸镁可形成硅酸盐结石。
4.磺胺药物磺胺药物的乙酰化物由肾脏排泄,在酸性尿中溶解度低,可析出结晶,甚至形成结石。此类药物以磺胺噻唑的结晶最易沉淀,其次是磺胺嘧啶。近年来,用磺胺类药物应用已明显减少,或在服用时加服碱化尿液的药物,故临床上已很少见到此类病例。
5.乙酰唑胺治疗青光眼的乙酰唑胺,能干扰尿在远曲小管内的酸化,使尿呈过分碱性,并可减少枸橼酸的排出,而导致磷酸钙过饱和并形成结石。
6.氨苯喋啶氨苯喋啶结石为芥子植物颜色或金色,通常在无定形核心上呈同心层状分布。有时结石同尿色素共存而呈棕褐色;偶而与蛋白基质结合呈玻璃样。
一组研究发现,所有氨苯喋啶结石患者均用过氨苯喋啶制剂,大多数每天服用Dyazide(每粒内含氨苯喋啶50mg和双氢克尿噻25mg)2粒,连续数年;但少数患者每天仅服一粒,连续3~6个月。混合氨苯喋啶结石患者,35%既往有草酸钙和尿酸结石史;而纯氨苯喋啶结石患者19%有结石史。服用氨苯喋啶制剂的患者,若有肾绞痛和/或血尿,或有结石排出,应首先想到可能是氨苯喋啶结石。氨苯喋啶结石X线不显影。CT已用于氨苯喋啶结石的诊断,CT值为Hu。尿结晶分析和结石成分分析可明确诊断。服用氨苯喋啶制剂时,加服碱化剂如枸橼酸钾是很明智的。有结石史的患者应慎用。氨苯喋啶结石患者应停用氨苯喋啶制剂。
7.茚地那韦硫酸茚地那韦(indinavirsulfate,商品名为佳息患,Crixivan)属于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已用于治疗HIV感染及AIDS患者。同其他蛋白酶抑制剂相比,茚地那韦形成尿石病的危险最大。估计茚地那韦结石的发生率为在4%~13%之间,而利托那韦和沙奎那韦结石的发生率分别为2%和0.1%。形成的尿结石主要成分为茚地那韦或由茚地那韦和其他物质如草酸钙组成的混合物。同其他形式的尿结石一样,茚地那韦结石的典型症状也是急性腰痛和血尿。预防性水化非常重要。
8.皮质类固醇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可以出现高钙尿,而发生尿石症。
9.头孢曲松钠可导致儿童泌尿系统结石,近期又有专家研究发现更为严重的问题,头孢曲松钠可导致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10.其他药物使用吸入麻醉剂甲氧氟烷、大量服用吡醇羟乙酯、阿斯匹林等也可增加尿草酸排泄。
文见:尿石症的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