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原祎鸣
编辑
谢欣
1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做手术依然需要经历一段难熬的住院时间,无论是什么手术,至少也的请上一周的假,找一位亲戚朋友24小时看管照料。
但事实上,随着日间手术这一新模式的发展,即使是一些早期恶性肿瘤的切除手术也可以使患者一般在24小时之内、最多不超过48小时即可离院。
年原国家卫计委在《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如今已到第7年。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最新印发了《关于印发日间手术推荐目录(年版)的通知》,提出了种可以进行日间手术的术式,旨在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而在国家卫医院的“国考”中,日间手术占比也成为了很重要的考核指标。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无论是民营医疗机构、医院抑或医院,都已在不同程度上改革了日间手术的方案,相比较七年前的探索阶段,医院都已经有了关于日间手术的经验。但与国外成熟地区相比,中国的日间手术占比仍然十分低,并有很多技术层面的屏障待突破。
遍地开花
日间手术的中国定义最早由“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在年提出,即除门诊手术外,患者在1日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特殊病例住院最长时间不超过48小时。
医院日间手术部主任谭欣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日间手术是效率的体现,但不是盲目的提升效率,也不是将简单的门诊手术纳入日间手术中,更不是粗暴的对患者的出院时间实行“一刀切”;而是在充分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模式,缩短手术患者的在院时间。
由于患者量大、床位紧缺、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医疗需求,许多医院推进日间手术的动因是很明确的。据医院日间手术中心负责人刘明介绍,日间手术的推广可以加快床位的周转率,患者也可以节省住院费用,解决一部分“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医院,医院也开展了日间手术室。
医院的因虹吸效应所带来的压力不同,医院首席医疗官万里军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医院成立日间手术室的最大驱动力是希望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医院来说,私立机构的体量较小,床位也更少,因此必须要优化床位的利用效率。”万里军表示。
并且,减少留院时间也降低了患者的交叉感染风险,家中医院陌生的环境更有助于术后精神的恢复,饮食回归日常状态也会更加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如果家中的条件能保障患者的安全,就可以让患者先出院,减少住院相关的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副作用。因此日间手术无论是在医疗效果抑或是患者的体验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万里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但是,想做好日间手术模式,并不容易。多位专家分析指出,想要建立安全高效的日间手术中心绕不开几个准入内容、即评估、医生资质、术式要求。
在患者准入方面来看,医院首先要确定患者的年龄、精神状态、有无严重合并症、出院后24小时内有无家属陪同等条件是否达标后才会将患者纳入日间手术排程,不适合日间手术的患者会经绿色通道转入专科病房。
为此,开设了“术前综合评估门诊”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操作,医院由专科医师、麻醉师、专科护理人员共同为患者提供门诊评估服务,并且入院前的健康宣教及术前准备指导也会在这一门诊完成。万里军也强调,日间手术牵涉到术前术中术后,手术、麻醉、护理、康复等多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因此前期与病人和多部门的沟通对顺畅的信息传递和流程执行非常重要。
此外,日间手术对外科医生的资质、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刘明表示,其院要求至少是在同一个病种的手术有多年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并经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做日间手术。第三点则是对术式的要求。刘明表示,日间手术的病种本身也有准入制度,由于住院时间的影特殊性,风险过大的手术不能以日间手术的方式进行。而如胆囊切除手术、泌尿系结石手术、疝修补手术等“短、平、快”的手术是日间手术的适应症。而最新一版《关于印发日间手术推荐目录(年版)的通知》中推荐的种术式都是可以进行日间手术的术式。
打通“最后一公里”
除却上述三点最基本的准入门槛外,医院在日间手术上同样存在“最后一公里”难点——即面临着提高患者及医生认知度、完善术后随访制度、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完善度等问题。
“很多患者都会有‘做完手术很快离院,回家后出了问题怎么办’的顾虑,同样,对于医生来说,敢于尝试日间手术也是一种勇气。”谭欣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而有部分医生也会顾虑手术后的风险,毕竟过去常规的手术需要病人在病房观察-5天才敢让其出院,日间手术的“短平快”对医生的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也需在精进手术技术的同时,获得患者良好反馈后,逐步适应日间手术的模式。
万里军也认同术前宣教,提高患者及医生认知度的重要性。其表示,美国的日间手术率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其保险公司会支付让护士到患者家中做术后随访,让患者认为虽然已经离院,但是对术后恢复的顾虑都有人可以指导,因此患者也会更加的放心。
因此,术后随访实际上成为了保障日间手术的重要一环。
此外,医院的管理者都表示,改革日间手术此前的分散方式,集中统一管理日间手术患者是日间手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谭欣介绍道,医院内的日间手术管理常可分为分散或集中管理模式,后者指有专门病房进行标准化集中化统一的管理,在术前准备术后随访上都会做得更完善。“制度化管理后,医院在术前准备和术后随访上都做的更好,患者会觉得医生并没有远离他,这也提高了患者对日间手术的接受度。”谭欣表示。
数据显示,医院自6年起开展日间手术,并于年1月份成立日间手术部,开始集中化管理。6-年,该院每年的日间手术量稳定在-例左右,但在施行集中管理后,仅一年增加手术量就达到了余例,是前一年的近六倍。医院于7年开展日间手术,于年9月4日成立日间手术中心,采取集中与分散并行的两种全新管理模式。截止目前日间手术中心日间门诊累计提供咨询评估服务近人次,日间手术病区收治日间患者人次。
技术仍是最大难题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的数据显示,截至6年年底,中国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但彼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日间手术占比已达到75%以上。这足以证明中国的日间手术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谭欣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日间手术作为诊疗服务的创新模式,需要微创手术技术、外科快速康复理念、麻醉技术、服务内涵改进等多方面同时推进才能落实,对医院流程、技术、服务、管理都是很大的考验。
而这一差距最重要的医院的配合衔接问题。
刘明表示,其院现在的日间手术中心信息化程度有待完善,比如随访主要是以电话等人工手动操作的方式进行,但日后会着重发展信息化建设。
具体而言,日后的随访可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