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原因的脊髓损伤,除可致四肢瘫或截瘫外,大多伴有尿潴留和排泄的障碍,从而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常规长时间留置导尿,由于尿管的刺激,尿道口处分泌物增多,细菌容易滋生,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几率增加,而且还容易并发泌尿系结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也增加了医疗费用,影响患者的预后,拔除尿管后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为此我们为10例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的病人实施了间歇导尿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方法间歇导尿法是指每隔一定时间,(我们常规是间隔4小时),当膀胱内积存一定容量的尿液时即给予导尿,导尿后即刻将导尿管拔除,一天内导尿5-6次。
1.1操作前首先向病人和家属说明间歇导尿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配合。
1.2一般选用16号双腔氟来氏导尿管,但如果尿液浑浊或膀胱增大,则需大号的导尿管。
1.3整个导尿过程与普通导尿法相同,每次导尿前嘱病人自行排尿,如不能自行排尿,可嘱病人屏气扣击或挤压腹部,将尿排出,再行导尿,并记录导尿的时间、自行排尿量和残余尿量。
2结果通过间歇导尿,所有10例病人均无泌尿系统感染发生,并能自行排尿。因此,间歇导尿可以预防脊髓损伤病人的泌尿系统感染,使膀胱功能得到恢复,基本达到平衡。
3间歇导尿的护理3.1鼓励或帮助病人大量饮水,每天不得少于ml-ml,以便于冲出尿中沉渣,预防泌尿系结石。尽量在白天饮水,减少夜间饮水量。
3.2一般开始时4h导尿一次,在排尿时尽可能用腹压,并同时挤压膀胱区,以促进膀胱排空,减少残余尿量。如两次导尿间歇能通过扣击、挤压等方法自行排尿ml以上,且残余尿仅ml或更少时,可改为6h导尿1次。如两次导尿间歇自动排出ml的尿,且残余尿少于ml时,可改为8h导尿1次,如残余尿量在ml以下,膀胱容量在ml以上,且无感染,可终止间歇导尿。
3.3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要求无菌,而且动作要轻柔,防止尿道粘膜出血、水肿。
4讨论4.1间歇导尿的优点:
①保持膀胱充盈。
②减少残余尿量,预防尿路感染。
③预防过高膀胱内压的逆行感染。
4.2间歇导尿的时间:根据吴氏定律,细菌在膀胱内的浓度是一个指数型曲线,在开始细菌浓度随着尿量增加而降低,随着时间延长细菌又不断增多繁殖,浓度上升,并超过起始浓度,从最初细菌浓度降低到返回原先水平的时间为安全排空期,故间歇导尿应在安全排空期内排空,从而有助于保持无菌尿或消除细菌尿,所以间歇导尿的间歇时间应根据病人尿量的不同,具体安排间歇导尿的间歇时间。
4.3间歇导尿同时的膀胱训练:根据脊髓损伤病人尿道口括约肌残存功能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膀胱训练法,如有意识憋尿、加强骨盆底部肌肉力量等。
4.4间歇导尿期间应结合使用辅助药物以减少并发症,如使用vitC以维持尿液酸性;如病人在间歇导尿前已有尿路感染则应延续使用抗生素10天,有条件的每周进行尿培养1次。
——医院——
医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