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特语音分享会第二十一期
池晓
●埃尔特教育董事
●钥匙玩校创办人
●非著名游戏玩家
●课程设计师
●终身学习者
●贴心大玩伴
致力于整合最有意思的游戏和最有意义的教育,
做有意义有意思的游戏教育和教育游戏。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电子游戏这个话题。我的分享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享我对电子游戏的理解;
第二部分探讨电子游戏为什么这么好玩;
第三部分谈学习的过程可不可以和电子游戏相结合。
首先我要感谢埃尔特这个平台,我一期不落的听过之前的讲座,过去的讲者很多都是给我提供过指点和帮助的老师和前辈。能在这里做分享我非常荣幸。
一
电子游戏与传统游戏
传统游戏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为了战争,或是为了生产而进行的模拟训练-比如摔跤、跳高、赛跑等等,包括中国的一些传统游戏都是这样的,比如“投壶”。这些模拟训练因为本身的趣味性和愉悦感,逐渐演变成了大家愿意去互动的一种游戏。
很多电子游戏其实是传统游戏的技术化呈现,但我们对传统游戏的喜爱和拥护,并不能让我们完全去支持电子游戏。
对待电子游戏的态度
家长对待电子游戏最常见的态度有两种:
1一种是非常明确的反对态度,甚至如洪水猛兽。
2另一种不是那么反对游戏,他们认为,电子游戏只是一种消遣、打发时间的娱乐方式。
确实,电子游戏让人上瘾,电子游戏也让人得到娱乐,但电子游戏远远不止如此,现在全球游戏玩家超过14亿人,其中1.7亿人是电子竞技的观众,在如此大的基数之上,电子游戏的内延和外函正在不断的拓展。
电子游戏是一门艺术
在我看来,电子游戏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互动的艺术,是属于未来的艺术,电子游戏是第九艺术。
人类的前七种艺术:文学、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还有戏剧,都是从人类文明很早期就出现了,在工业革命之后,影像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影艺术的出现,电影是第八艺术。
在电影诞生之初,实际上也有各种争议,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电影就是浪费时间的消遣,即使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乔治·梅里爱,这个现在看来可以称为电影艺术家的人。直到年有一个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第七艺术宣言》正式宣告电影是一门艺术,到今天电影已经是我们公认一门主流艺术了。
今天的游戏就像是当时的电影,大多数人觉得的是打发时间的东西,但在我看来绝不仅仅如此。
游戏是第九艺术,和电影一样是一个综合艺术,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对包括电影在内的前八种艺术的一种综合,而它和前八种艺术有个非常重要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开创了艺术的疆界,那就是:游戏是九大艺术里面唯一的一个互动艺术。或者说,游戏是一种主动艺术,而其他的八种都是被动艺术,读文学、听音乐、看戏、看电影都是被动的,而你如果要去欣赏一个游戏,就必须主动参与进去,成为一个游戏玩家。
确实,现在大多数市面上的游戏,充斥着打打杀杀,让稍有精神追求的人都敬而远之。但是,有没有你读了觉得不喜欢的小说呢?有没有你看了觉得不喜欢的电影呢?有没有你听了觉得不喜欢的音乐呢?我相信你喜欢的一定是极少数,而你不喜欢的甚至是厌恶的肯定是绝大多数。所以我们似乎要用最高水平来衡量这个东西是不是真正的艺术,游戏的最高水平在哪里呢?
游戏的最高水平
纽约有个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14款电子游戏,和这些电子游戏同列展架的包括梵高的星空、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作品《金宝汤罐头》和世界上第一款iPod,这14款游戏里面有一款叫做《Flow》-中文翻译叫“流”,或者叫“浮游世界”,是一个华人设计师的作品,他叫陈星汉,我读了他的自传之后,更加坚信游戏一定是未来的艺术,他说他在游戏设计里面追求的是情感的创新,玩过游戏的人,要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有一种别样的存在感。
他的另一款游戏叫《Journey》,中文翻译“风之旅人”或者直接叫“旅”,我是去年从张释文那里听说这个游戏。《Journey》是第一个被格莱美奖提名的游戏,但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上线以后,它收到上千封游戏玩家的邮件反馈,其中有这么几个故事:
一个美国大兵参加了阿富汗战争,身上多处受伤,膝盖残废,还得了肾结石,完全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直到有一天玩了”Journey”,他说,在玩“Journey”的过程中,他仿佛做了一次彻底的心理治疗。最后,他真的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还有一个人,没能送自己的父亲走完最后一程,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面,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包袱,但是有一天,在“Journey”里,他遇到了一个陌生的玩家,这个人与他一起配合完成了整个游戏,最后,当他们在游戏里分别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好像目送了父亲的离开,从此从失去父亲的巨大悲伤中走了出来。
最近几年还有一款常常被提到的游戏叫做《ThisWarofMine》——我的这一战,从平民的视角看待一场战争,很多人玩这款游戏的时候都玩到哭出来,多数人玩过这款游戏的都成为了非常坚定的反战主义者。
这样的游戏作品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超越性。我相信在未来随着游戏玩家进一步的增多,类似这样的游戏作品也会越来越多。这些作品不会凭空出现,而是通过教育,由我们现在的这些学生,这些还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来创造。
二
电子游戏为什么吸引人?
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游戏改变世界》作者简·麦戈尼格尔是著名的未来学家,他提出了游戏的四大基本特征:自愿参与、反馈系统、游戏的目标和规则。
每个玩家爱玩的每个游戏都是他们自愿参与的,电子游戏吸引人,首先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选择,并且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自愿的。
反馈系统、目标和规则,在我看来是三位一体的,明确的目标,实现目标所需要用到的特定的规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利用反馈系统来实时跟进自己完成目标的进度。各种要素的互相配合,让游戏玩家在游戏的过程里始终处在一种“心流”状态。
关于“心流”
所谓的“心流”-flow,最早由心理学家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指的是人在专注做自己正在干的这件事的时候,有一种强大的愉悦感,并且感觉到时间过的很快的这么一种状态。
我自己就是一个游戏玩家,常常会有进入心流状态的感觉,不过我写作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状态出现,相信很多人在心无旁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听音乐、解数学题的时候,都有这种状态。
在没有心流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叫做“入定”,像这样的体验往往会被认为是成瘾,不过我们从来不觉得音乐与数学有什么问题,为什么网瘾会成为问题呢?有人甚至将网瘾称为毒瘾,但沉迷游戏跟沉迷毒品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依赖毒品的人享受的是那种放逐自我,完全被毒品所控制,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一种体验,而玩游戏的人享受的是在游戏的世界里面,通过主动地探索、思考、挑战,最后达成目标获得成就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他在不断的肯定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价值感、尊严感,激发更多的内在驱动力,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孩子喜欢玩游戏,常常是因为游戏里面有自由和平等,有自由的探索空间,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在游戏里寻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式。
玩家类型
游戏玩家分两种,一种人玩游戏是想把游戏玩好,而一种人是因为游戏好玩,想要把游戏玩好和想要将任何事做好没有区别,都要付出思考和努力,游戏对他来说就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所以根本就不用为他担心,只要注意保护好视力,注意锻炼身体就好。
因为游戏好玩儿而玩的人,真正吸引他来玩游戏的可能是身边丧失了意义感的真实世界,很多沉迷游戏的孩子,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他们想做到的事情,让他们陷入了自我怀疑,充满了无力感,使他需要找到一个补偿的渠道,游戏是个获取成本非常低的补偿渠道,对于这样的孩子你需要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福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