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的宝宝也有发烧、感冒的时候。此时,如果孩子各方面情况稳定,我通常所做的无非是量量体温,观察一下,最多就是用退烧药让她的体温保持正常。可是,当我在诊室里面对患儿的时候,我会想:作为医生的我能不能像作为父亲的我一样,来处置相同的病情呢?在现实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常常是否定的——这真是医生面对的悖论。
通常,医生主要根据疾病的一般规律、发生概率以及临床经验来对病情做判断,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确保万无一失的“金标准”。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医生的诊断是在做“选择题”——排除了A、B、C,那么就选D。通常,候选项不止4个,这个判断的过程就很容易将医生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了。
还是以儿童发热为例,如果判断是典型的普通感冒,医生可以比较放心地让病人回去休息、多喝水,进行观察(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非要吃药打针不可的家长,医生也会开药打发,而不愿给自己添麻烦和风险)。而如果遇到用“感冒”难以解释的异常发热,医生当然会为病人做很多检查,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会有太大异议。而麻烦的是,大多数情况下病人的病情是落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此时,如果医生为了鉴别诊断而做过多的检查,就有过度医疗的嫌疑;而如果检查过少,则可能漏掉小概率的严重疾病,医生要为此承担风险。所以,无论哪种情况,患者都可能会不满意。
那么,患者最为妥当的做法是什么?那便是充分信任医生——信者为医,医生只有在被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才敢承担正常的风险,从而少动用医疗资源,并选择最优的处置方案。比如,如果亲人或挚友打来电话,我可以只通过电话问诊就直接给出建议,但是一旦我穿上白大褂坐在诊室里,立刻就会变得万分谨慎,因为普通病人很难充分信任我并理解诊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风险。
因而,你就不难理解,我处理自己孩子感冒发热的过程为何难以推导到其他病人身上。而对医生信任的基础,就是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还是以感冒为例,虽然它是个常见病,但是很多人对它的误解给诊疗工作带来太多的麻烦。
普通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俗你“伤风”,由数百种不同病毒中的某一种引起,多数情况下,我们无需知道是哪种病毒,因为即使知道了病毒的种类也意义不大——现有的抗病毒药中没有任何一种会像抗生素对付细菌那样有确切的疗效,因而,对付感冒,可靠的只有我们自身的防御反应。可是,我曾经费了很大劲也没能说服一个护士不要在孩子只是普通感冒的时候加抗病毒药。实际上,面对普通感冒,和我们应该做什么比起来,知道哪些是不必做的也许更有价值。
首先,没有证据表明应用抗生素可以缩短感冒的病程甚至减少并发症,那么,我们在遭遇感冒而又未出现并发症的时候,使用抗生素又有什么用呢?
其次,有学者指出,目前国内对病毒唑有95%属于误用,我相信这其中用于普通感冒的占有很大比例。对于可用可不用的病毒唑的不良反应(比如骨髓抑制与溶血作用),上述的护士肯定是不知道的。
最后,许多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由于其机制不清,疗效甚微,逐渐被摒弃。而一些药厂在原有的中药成分中添加现代药品,还强调“无毒、无副作用”,这样的宣传实在是害人不浅。
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医生出于各种考虑,把不必要的以上三项措施用全了,来对付一个普通感冒,家属没准还暗暗佩服:这大夫水平真高!既抗病毒又预防感染,还有清热解毒的中药,想得多全面呀!下次生病还找他看。
我的宝宝已经6周岁了,迄今为止,除疫苗而外,她尚未打过点滴,也很少使用口服药物。
(摘自1月22日《报刊文摘》作者李清晨)
发送“健康”可收到我们精心整理的健康专题:包括高血压、治胃炎、降血糖、肾结石、降血脂、治颈椎、治上火、减肥、骨质疏松、咽喉炎、防暑、痛风、鼻炎、护眼、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失眠、甲状腺、家庭急救指南、腰椎间盘突出、乙肝、冬季食补、贫血、便秘、打呼噜和冻疮,您也可以直接回复单个相关专题名即可收录囊中!
想知道医生是怎么想的,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发送“医生”看看吧;
想了解健康的生活理念,成为健康达人?发送“理念”试试吧;
了解生活中空气、水、牛奶、微波炉的健康常识,发送“生活”即可;
我们还为您搜罗医院的特色科室!医院还包括了详细的电话噢~想收集就回复“上海”或者“北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