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危害
疾病检查
疾病并发症
疾病治疗
疾病保健

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性骨折

来源:中华创伤杂志

作者:医院骨科刘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身体健康,由此引起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并发症,除了给患者本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外,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骨质疏松症基础研究和知识普及的不断深入,广大医患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规范化诊治还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亟待纠正和提高。笔者就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等问题略加评述。

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年龄标准统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2.93%,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1.91%。老年病和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数量不断增加,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高发病和常见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和骨质量受损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会增加个体骨折的风险。

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正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部位是脊柱、髋部、前臂远端等。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其危害性很大,将会导致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如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20%,而生存者中约50%致残,只有30%能恢复到伤前的生活状态。50岁以上的美国白人中,40%女性和13%男性在其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有症状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数量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单纯就髋部骨折而言,在英国,年发生7万例,年将会增加到9.15万例,到年则达到10.1万例。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0万和女性/l0万。10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42%和%。预计未来十几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医院~年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例,其中60岁患者l例,占61.87%;而~年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l例,其中60岁患者例,比例高达69.57%。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面对如此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在我国,由于医疗诊断设备相对缺乏和人们认识不足,仅有约1/5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得到相应的治疗。虽然北京、上医院都有专门的骨密度检测仪,医院仍没有相关的骨密度检测标准设备,这也是我国大量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医疗条件,在我国很少有人意识到严重腰背痛很可能是由于骨折引起的,绝大部分老年人采取卧床、制动、止痛等非手术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正逐步走向规范,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仍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影响因素涉及到多个方面,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国内一项调查例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研究显示,用药依从性好的36例,占33.3%;依从性差者72例,占66.7%。国外也有相关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仅为16%~24%。比利时一项对于双磷酸盐的研究表明,药物依从性每下降l%,髋部骨折发生率就增加0.4%。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是:骨质疏松知识普及不够,医师和患者的重视程度均不够,治疗观念上存在误区,错误地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根治、无药可治,或者单纯地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就是补钙。因此,在我国抗骨质疏松症健康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文献报道,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规范化的药物选择,对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是有效的,双磷酸盐和特利帕肽也可用于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和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目前的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已经使椎体骨折发生率降低30%~70%,部分药物使得髋部骨折发生率降低40%~50%,而且大多数患者的耐受性良好。而对于所有药物的安全性担忧、患者感受到的或者已经被证实的药物不耐受性和较差的依从性限制了这些药物潜在效力的发挥,还有包括价格昂贵、药物的剂型使用不便、不能使骨骼恢复正常的担忧也是制约患者用药的不利因素。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分会针对我国骨质疏松症诊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着普及骨质疏松症知识、规范防治措施的目的,于年组织全国专家发布了第一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年更新为第二版。内容主要包括:强调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分为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两方面。首先,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即钙剂和维生素D;其次是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如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和特利帕肽等,这些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依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几种类型,或以抑制骨吸收为主;或以促进骨形成为主,也有一些多重作用机制的药物。临床上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疗效判断包括是否能提高骨量和骨质量,最终降低骨折风险。还有,指南中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包括:已有骨质疏松症(T≤-2.5)或己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2.5T-1.0)并伴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最后,突出强调了用药的安全性、联合用药以及药物疗效的监测内容。尽早开始有效的药物治疗可降低后续骨折率达30%~70%。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分析和个体化处理

疾病诊断包括病因学诊断、病情分类、分型、病变程度的分级,都是指导正规治疗的最重要因素,骨质疏松症也不例外。骨质疏松症可以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按照病因学分类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属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因骨骼机械力减少,致全身性或局部性骨量丢失引起。常见病因:(1)运动能力受限或功能障碍;(2)运动系统包括肌肉骨骼损伤或病损;(3)神经系统损伤或病损。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脊髓损伤、偏瘫、脊髓灰质炎及其后遗症、骨折、长期卧床及太空飞行。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肾结石发病率增高、关节周围软组织骨化(异位骨化)、肢体畸形以及病理性骨折发病率增高等,已引起人们的广泛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kqw.com/jbwh/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