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现“囫囵吞枣”
女子吃粽子2.5厘米枣核卡食道
两天前,李女士(化名)在食用红枣粽子时不慎吞下了枣核,当时感到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并出现胸痛,无法进食。经诊断,枣核横向卡在李女士的食道入口处,如不及时取出,有造成食管穿孔和食管周围并发症的风险。
好在经过手术,这颗2.5厘米长的枣核被顺利取出。
医院医生介绍,端午节前后,耳鼻喉科常常会接诊多例因吃粽子卡住气管、枣核刺破食管的病人。枣核两端尖锐,误吞咽后如不能竖向滑落,将可能扎入咽喉、食管侧壁,可引发局部疼痛、食管脓肿、食管穿孔等后果。
狼吞虎咽、吃饭快、边说边吃、注意力不集中,都有可能造成误吞。老年人反应稍慢,尤其佩戴假牙者,感觉相对迟钝,等意识到时已经卡住;小朋友安全意识差,特别是幼儿不会表达,误吞枣核后若没有及时发现,往往后果比较严重。
建议大家,如有条件可先剔除枣核再熬粥、包粽子、蒸年糕等;在食用可能含有枣核的食物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切忌“囫囵吞枣”。遇到食物卡喉的情况,不要通过盲目进食、喝水、喝醋、剧烈跑跳活动等方式自行处理,及时送医。
另外
粽子虽然好吃
但是怎么吃
也是有讲究的
粽子趁热吃、睡前不宜吃
食用时,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粽子应趁热吃,加有油脂、肉类、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凉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应确保烧熟煮透。
正常成年女子吃粽子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子最好不要超过5个。老年人和儿童应适量减少。粽子属于主食,三餐均可食用,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
吃粽时,应搭配蔬菜、水果,如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等,缓解胃肠道不适,促进胃肠道蠕动,最好不要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建议搭配时令蔬菜,餐后来份水果,因为粽子一般只提供6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和油脂。
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如西瓜等。
粽子并非“老少皆宜”
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人群: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患有心血管病人群:肉粽和猪油豆沙粽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年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和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吸收。
患消化系统疾病人群: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另外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患者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太油腻的粽子,这是因为这几类粽子脂肪、蛋白质含量高,会加重病情。
粽子馅保证“四少一多,杂粮为主”
包粽子时,掌握“四少一多,杂粮为主”的大原则,即少油、少碱、少糖、少盐、多膳食纤维。在原料选择上,增加粽子的纤维质、膳食纤维含量或将糯米混加普通大米。
主料糯米以部分杂粮取代,如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等。一方面,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另一方面,增加纤维质含量,促进胃肠道蠕动,预防便秘,更有益于健康。
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综合: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