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孟肾炎又称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称下尿路感染。无症状性茵尿。是儿童UT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见于各年龄、性别儿童,甚至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但以学龄女孩更常见。一、病因1.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UTI。2.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副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少数为肠球菌和葡萄球菌。3.大肠埃希菌是UTI中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60%-80%。4.初次患UTI的新生儿、所有年龄的女孩和l岁以下的男孩,主要的致病菌仍是大肠埃希菌,而在l岁以上男孩主要致病菌多是变形杆菌。5.对于10-16岁的女孩,白色葡萄球菌亦常见。6.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多见于新生儿UTIo二、发病机制1.感染途径(l)血源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上行性感染①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并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膀胱内的致病菌再经输尿管移行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这是UTI最主要的途径。②引起上行性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变形杆菌或其他肠杆菌。③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常是细菌上行性感染的直接通道。(3)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①结肠内的细菌和盆腔感染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②肾脏周围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2.宿主内在因素(1)尿道周围菌种的改变及尿液性状的变化,为致病菌入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2)细菌黏附于尿路上皮细胞(定植)是其在泌尿道增殖引起UTI的先决条件。(3)UTI病人分泌型IgA的产生存在缺陷,使尿中分泌型IgA浓度减低,增加发生UTI的机会。(4)先天性或获得性尿路畸形,增加尿路感染的危险性。(5)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能力差,易患UTI。(6)糖尿病、高钙血症、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镰刀状细胞贫血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其UTI的发病率可增高。3.细菌毒力无特殊易感染内在因素,微生物的毒力是决定细菌能否引起上行性感染的主要因素。三、临床表现1.急性UTI(l)新生儿①临床症状极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或体温不升、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②许多患儿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伴有黄疸者较多见。③部分患儿可有嗜睡、烦躁甚至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④新生儿UTI常伴有败血症,但其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不明显,30%的病儿血和尿培养出的致病菌一致。(2)婴幼儿①临床症状也不典型,常以发热最突出。②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也较明显。③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可不明显,但细心观察可发现有排尿时哭闹不安,尿布有臭味和顽固性尿布疹。(3)年长儿①以发热、寒战、腹痛等全身症状突出,常伴有腰痛和肾区叩击痛,肋脊角压痛。②同时尿路刺激症状明显,患儿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偶见肉眼血尿。2.慢性UTI是指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伴有贫血、消瘦、生长迟缓、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者。3.症状性菌尿(1)在常规的尿过筛检查中,可以发现健康儿童存在着有意义的菌尿,但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2)这种现象可见于各年龄组,在儿童中以学龄女孩常见。(3)无症状性菌尿患儿常同时伴有尿路畸形和既往症状尿路感染史。(4)病原体多数是大肠埃希菌。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尿常规检查及尿细胞计数(l)尿常规检查:如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10个/HPF,即可怀疑为尿路感染。血尿也很常见。肾盂肾炎病人有中等蛋白尿、白细胞管型尿及晨尿的比重和渗透压减低。(2)l小时尿白细胞排泄率测定,白细胞数30×/h为阳性,可怀疑尿路感染;20×/h为阴性,可排除尿路感染。2.尿培养细菌学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l)通常认为中段尿培养菌落数≥/ml可确诊。(2)-/ml为可疑,/ml系污染。(3)由于粪链球菌一个链含有32个细菌,一般认为菌落数在l03-/ml间即可诊断。(4)通过耻骨上膀胱穿刺获取的尿培养,只要发现有细菌生长,即有诊断意义。(5)至于伴有严重尿路刺激症状的女孩,如果尿中有较多白细胞,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ml,且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类或腐物寄生球菌等,也可诊断为UTI,临床高度怀疑UTI而尿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的,应作L型细菌和厌氧菌培养。3.尿液直接涂片法找细菌油镜下如每个视野都能找到一个细菌,表明尿内细菌数10s/ml以上。4.亚硝酸盐试纸条试验(Griess试验)大肠埃希菌、副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杆菌呈阳性,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为弱阳性,粪链球菌、结核菌阴性。5.其他(1)如尿沉渣找闪光细胞(甲紫沙黄染色)2万-4万个/h可确诊。(2)新生儿上尿路感染血培养可阳性。6.影像学检查(1)目的①检查泌尿系统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②了解以前由于漏诊或治疗不当所引起的慢性肾损害或瘢痕进展情况。③辅助上尿路感染的诊断。(2)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B型超声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加断层摄片(检查肾瘢痕形成)、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检查VUR)、动态、静态肾核素造影、CT扫描。五、诊断和鉴别诊断1.年长儿UTI症状与成人相似,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常是就诊的主诉。如能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立即得以确诊。2.但对于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由于排尿刺激症状不明显或缺如,而常以全身表现较为突出,易致漏诊。3.凡具有真性菌尿者,即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菌落数≥10/ml或球菌≥10/ml,或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即可确立诊断。4.完整的UTI的诊断除了评定泌尿系被细菌感染外还应包括(l)本次感染系初染、复发或再感。(2)确定致病菌的类型并做药敏试验。(3)有无尿路畸形如VUR、尿路梗阻等,如有VUR,还要进一步了解“反流”的严重程度和有无肾脏瘢痕形成。(4)感染的定位诊断,即上尿路感染或下尿路感染。5.UTI需与肾小球肾炎、肾结核及急性尿道综合征鉴别。6.急性尿道综合征的
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尿路刺激症状,但清洁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或为无意义性菌尿。六、治疗1.抗菌药物治疗(1)症状性UTI的治疗①对单纯性UTI,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初治首选复方磺胺异噁唑(CoSMZ),按SMZ50mg/(kg.d),TMP10mg/(kg.d)计算,分2次口服,连用7-10天。②待尿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③对上尿路感染或有尿路畸形病儿,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一般选用两种抗菌药物。④新生儿和婴儿用氨苄西林静注,加头孢噻肟钠50-mg/(kg.d)静注,连用l0.14天。⑤l岁后小儿用氨苄西林一mg/(kg.d)分3次滴注,或用头孢噻肟钠,也可用头孢曲松50—75mg/(kg.d)静脉缓慢滴注。⑥疗程共10-14天。⑦治疗开始后应连续3天送尿细菌培养,若24小时后尿培养阴转,表示所用药物有效,否则按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⑧停药1周后再作尿培养一次。(2)无症状菌尿的治疗①单纯无症状菌尿一般无需治疗。②但若合并尿路梗阻、VUR或存在其他尿路畸形,或既往感染使肾脏留有陈旧性瘢痕者,则应积极选用上述抗菌药物治疗。③疗程7-14天,继之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预防,直至尿路畸形被矫治为止。(3)再发UTI的治疗①再发UTI有两种类型,即复发和再感染。②复发是使原来感染的细菌未完全杀灭,在适宜的环境下细菌再度滋生繁殖。③绝大多数患儿复发多在治疗后1月内发生。④再感染是指上次感染已治愈,本次是由不同细菌或菌株再次引发UTI。⑤再感染多见于女孩。⑥多在停药后6月内发生。⑦再发UTI的治疗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选用2种抗菌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为宜,然后予以小剂量药物维持,以防再发。(4)总原则①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②感染途径:对上行性感染,首选磺胺类药物治疗。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或属血源性感染,多选用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或头孢菌素类单独或联合治疗。③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生素。④药物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的浓度。⑤选用的药物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最好能用强效杀菌剂,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⑥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2.UTI的局部治疗常采用膀胱内药液灌注治疗,主要治疗顽固性慢性膀胱炎经全身给药治疗无效者。七、预后1.急性UTI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日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近50%患者可复发或再感染。2.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VUR最常见。3.VUR与肾瘢痕关系密切,肾瘢痕的形成是影响儿童UTI预后的最重要因素。4.肾瘢痕在学龄期儿童最易形成,10岁后进展不明显。5.一旦肾瘢痕引起高血压,如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八、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不穿紧身内裤,勤洗外阴以防止细菌入侵。2.及时发现和处理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感染。3.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瘢痕形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kqw.com/jbbfz/1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