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危害
疾病检查
疾病并发症
疾病治疗
疾病保健

忘了去懂你观电影忘了去懂你随想

终于可以重新写作了。九个月的修养,再将显示器抬高一尺,感谢上帝,可以继续使用电脑;只是,不能像以前那么随心。

本文一万二千字,是我与你阔别九个月后的倾心长“谈”。

即将迎来平安夜和圣诞节,祝大家平安快乐!

--------------------------------------------------------------

一位经常与我讨论电影的朋友向我推荐了电影《忘了去懂你》,并在片名后跟了三个字“贾樟柯”——她知道我很欣赏贾樟柯。

我很少看国内的电影,除了一些我欣赏的导演拍摄的电影,或者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个中原因,我会在后文谈到。

在我的记忆中,贾樟柯执导的影片中没有这个片名的;于是我百度了一下,发现贾樟柯在此片中的角色是“制片人”,权聆才是导演,且此片是权聆的银幕处女作;同时百度到的,是此片在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中国电影创投最佳创意项目奖;于是我从网络上下载并欣赏了该片。

虽然是获奖电影,但电影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叙述方式也是单一的顺叙,而且电影探讨的问题也并不陌生,是常见的婚姻伦理问题。或许是因为此片探讨的问题接近生活及人性,联想到以往看过的一些影片,颇有感触,有几个问题想说一说。

陈雪松为什么要离婚?

“我蔡伟航,有老婆啦!我蔡伟航和陈雪松,结婚啦!”——曾经无比幸福的结婚感言,一段相伴多年的婚姻,拥有甜蜜爱情的结晶——可爱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在遇到“七年之痒”之后,为什么会走到妻子主动提出离婚的地步?

主要问题出在蔡伟航身上。

蔡伟航对妻子多疑、小肚量,并做了三件最令女人伤心的事情:强暴、鬼混、亲子鉴定。三件事情中的任何一件,都令离婚的理由成立。

强暴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不仅是因为强暴行为本身,更是因为强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那是在大白天,在妻子前情人杨九城开发的房地产的施工工地上,蔡伟航将妻子挤压在工程车的巨大轮胎上,在妻子的哭喊声中,强暴了她……

强暴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蔡伟航在网吧“冲浪”时,看到了“有图有真相”的花边新闻——揭秘“地产大亨过去用情最深的女人”;“地产大亨”就是大老板杨九城,而这个“女人”,正是自己的妻子陈雪松;陈雪松高中时就开始和杨九城谈恋爱,这便是所谓的“过去”。

网上发布的妻子和杨九城恋爱时的一张合影,被蔡伟航理解为“艳照”,并醋意大发;而所谓的“艳照”,其实是两人在某风景区的合影;正面照,两人皆为坐姿,陈雪松穿着无袖背心,双手交叉手掌朝下叠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杨九城的右手搂着陈雪松雪白的右肩,两人都露出甜蜜的笑容……仅此而已。

一张“艳照”引发的一场强暴,令人对蔡伟航顿生恶感。

强暴,即使是婚内,也是罪不可赦。

蔡伟航的另一个致命错误,便是带自己的同学林总到东方保健城“鬼混”。陈雪松目睹东方保健城的“小姐”亲送蔡伟航到总台结账,并亲昵地唤蔡伟航为“老公”……

影片虽没有“鬼混”的具体镜头,但“老公”的亲昵称呼,不免令人联想到“莞式服务”。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同样是婚姻所不容的。

蔡伟航的第三个令配偶无法忍受、彻底打破双方信任的举动,医院做亲子鉴定。

去医院做亲子鉴定的原因,仅仅是他亲妹妹说的一句话:“还有人说,媛媛长得不像你。”

在说这句话之前,他妹妹还说了一句,“要不然,哪个猪脑袋才借这么多钱给你做生意?”妹妹的这句话,想必已经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

因为妹妹的一句话,医院做亲子鉴定,是不是应了妹妹的那个说法——“猪脑袋”?

其实,妻子的前情人借钱给她,不能说不正常吧?两个人曾经好过,好到共用身体的程度;分手之后,没必要做仇敌吧?如今前情人有难处,借个钱提供帮助,正是体现人性的美好;况且,杨九城不缺钱;所以,对于双方的借钱行为,我很理解。

可是,借钱给你了,你又疑神疑鬼,甚至跑去做亲子鉴定,这是码子事么?

当然,我不是反对做亲子鉴定,医院提供做亲子鉴定的服务;我只是反对,几乎天天和家人待在一屋,却因某个人说一句孩子“长得不像你”,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坐亲子鉴定……

是的,如果你长期不在家,结婚时就和妻子感情不好,孩子的“硬件”、“软件”又都不像你……这时去做亲子鉴定,倒也让人觉得可以接受。

现在,就凭妹妹的一句话——如此偏听偏信——怎能经营好婚姻?

是的,如果要维持婚姻,最需要的,是信任、理解和宽容。

但是,蔡伟航却做了上述三件孬种才会做的事情,彻底打破了婚姻中的信任、宽容和理解,这婚姻还保得住吗?

再说陈雪松。总体上说,陈雪松没什么过错。陈雪松唯一“出格”的地方,是在丈夫到娱乐场所“鬼混“后,自己坐在吴彦君的出租车的副驾驶位子,看到老公从车外走过时,突然出人意料地给了吴彦君一个激吻……

当老公出现时,女人不是因此约束了自己的身体,而是献出了自己的激吻,闲人都看得出来,爱情完了,婚姻危矣。

一般的人,在自己的配偶面前,当涉及到第三者的问题时,总是小心谨慎地收敛自己的言行,而不是更加放肆。

当晚,雪松没有回家睡觉,也没有跟吴彦君回家,而是独自开房,在宾馆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果然,“离婚吧”是从陈雪松的嘴里说出来的,而不是从蔡伟航的嘴里说出来的。

陈雪松的性格和人品都还是不错的。面对丈夫在娱乐场所“鬼混”,她没有闹没有骂,只说了一句“我真替你们羞愧”;婆婆有糖尿病注射胰岛素那一幕,她的关心规劝很中肯很知心;她还给婆婆塞钱;帮丈夫借钱;照顾醉酒的丈夫……

显然,离婚是被逼出来的。从青天白日建筑工地上的强暴到亲子鉴定,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女人,都会提出离婚;只怕不到亲子鉴定,只到工地强暴就要提出离婚了。

一段婚姻走到这个层面,令人叹息;究其原因,细作思量,也是双方感情不断滑坡的结果。

或许有人说,他们夫妻缺乏沟通;或许有人说,他们夫妻睡觉的方式就有问题——女儿睡中间,夫妻睡两边……

不管怎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缺乏沟通是问题,如何沟通更是大问题。很多时候,有了问题,积极沟通并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激化了矛盾,这是沟通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比如美国和朝鲜,沟通能解决问题吗?

美国根据联合国决议认定朝鲜不可以拥有核武器,朝鲜认为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必须拥有核武器。

美国认为权力不可私有,财产不可公有;朝鲜认为财产必须公有,而权力实际上已经沦为私有。

美国认为媒体可以引导国民的思想,如果政府拥有媒体,政府就可以控制民众的思想,所以美国的法律规定,政府不可以办媒体,因而美国的媒体都是私有的,公有的“美国之音”是不对内广播的;朝鲜同样认为媒体可以引导国民的思想,但朝鲜由此得出,为了占领舆论阵地——“我”不占领就会被“敌”占领——国家必须控制媒体,所以朝鲜的媒体都是国有的。

美国官员须效忠于宪法和法律,朝鲜官员必须效忠于金正恩个人。

朝鲜是一党制,劳动党控制着一切资源,组党需要审批;美国是两党制,可以自由组党,美国人平时并不讲究政党的标签,甚至可以随意变换政党,最体现党性的,是竞选总统的时候。

美国崇尚言论自由,公民可以在媒体上或公开场合自由地批评总统——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朝鲜的官员,在金正日讲话时闭了眼睛或擦了眼镜,就要被拉出去处决——用高射炮轰,不管你是副总理金勇进还是姑父张成泽……

这两个国家坐在一起沟通,能沟通好吗?岂不是鸡同鸭讲,越讲越糟?

所以,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中国是组织国、联络国,就因为与朝鲜沟通,美国做不到,而中国做得到;六方会谈中的东道主地位,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加分不少。

夫妻之间也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恋爱时一切都是美好的,进入婚姻殿堂后,磕磕碰碰的地方——沟通困境就多了;所以不免有“婚姻是恋爱的坟墓”,“人生如若是初见”的感慨。

“相爱简单,相处太难”,描述婚姻困境的妙语,很多!

所以,缺乏沟通是一个问题,如何沟通又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个更大的问题。

蔡伟航与陈雪松,沟通是有的,双方也是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在沟通;只是,越沟通问题越大,最后到了不得不提出离婚的境地。

比如,蔡伟航做生意缺乏资金,就与妻子陈雪松商量,陈雪松也积极帮他去借,并且借到了;但由于陈雪松是向前情人借的钱,触动了“嘴唇不洁的人”,也触动了蔡伟航的醋罐子,结果又引发了“亲子鉴定”。

从陈雪松为省钱带回家早餐的过期牛奶和面包,到向前情人杨九城借钱帮丈夫,多次沟通都是以增加感情隔阂收场。

这样的沟通,不如不沟通;或者,必须要转变沟通方式。

当然也有成功的沟通。最成功的的一次,就是蔡伟航醉酒后挥舞着菜刀,跑上大街,嚷着要去砍人;陈雪松怎么劝都劝不住,情急之下,站在大街上大喊大叫:“杨九城——杨九城!你给我出来!出来!”……

陈雪松以在大街上歇斯底里地呼喊前情人的名字来刺激蔡伟航的方式,成功地制服了醉酒的丈夫。

可惜,那只是在蔡伟航醉酒状态下的一次特殊沟通,而不具有普遍意义。

至于睡觉的方式,只要夫妻感情和睦,怎么睡都不是问题。相信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孩子睡中间的睡法,在中国的婚姻中,不会是少数。

著名导演史东山在年执导的代表作《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塑造了一对感情笃深的爱国文艺夫妇;丈夫高礼彬在得知妻子江玲玉怀孕后,激动地憧憬着孩子降临后的生活时,也忍不住说——“让他睡在我们的中间……”

在某些方面,对孩子的爱超越夫妻情感,乃人之常情。

闻衣服的气味,翻查对方的皮夹子,偷藏身份证,还有互相翻看对方的手机,都是典型的中国夫妻的心机和动作;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那是对对方的在意和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夫妻,确实不再翻看配偶的手机,或重复上述的几个动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相互信任,而是“懒得去管”。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夫妻,对对方的在意程度,远不如影片中的夫妻双方。

蔡伟航没有读懂妻子对自己的“在意”,更不懂如何利用这份“在意”来巧妙地维护夫妻感情,显得悟性不足。

“在意”,是一把衡量夫妻情感程度的绝佳标尺。如果配偶十分“在意”你,他或她就不会有外遇;如果配偶还有一分“在意”你,他或她就不会提出离婚。

“你能不能别那么幼稚”,蔡伟航向吴彦君“摊牌”时,吴彦君对蔡伟航说的一句话,很好地评价了蔡伟航在婚姻经营上的情商——是不是颇有点图样图森破?

如果蔡伟航不那么幼稚,估计什么问题都不会有,不会有陈雪松激吻吴彦君,不会有陈雪松那句“我们离婚吧”;当然,恐怕故事主题也要改写了——或许是描述婚姻的单调,或许是描述婚姻的美满,或许是……

所以,当蔡伟航左右开弓,自己掌掴自己的时候,作为观众,顿然有一种很解气的感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权聆所作的这一细节安排,不禁叫好。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刻起,我就质疑这句话包含的立场——难道怜人是为了恨人吗?但本文写到这里,这句话居然跳出我的脑海并且用上了——这是否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小市民”的那一刻?

“你好好找个女孩不行吗?我女儿都这么大了,你他妈觉得有意思吗?”蔡伟航对吴彦君的这番质询,确是一点都不幼稚不含糊,说的非常合情合理,占据了道德高地。

吴彦君作为夺人所爱的“第三者”,在道德上显然处于劣势。这番质询,相信每一个受“第三者”干涉的人都觉得解气。

这年头,心甘情愿或者主动为之的“第三者”特别多,社会道德大幅滑坡,似乎到了恬不知耻的境地。不过也不奇怪,当年唐明皇连自己的儿媳妇都要抢;这年头,毕竟抢自己儿媳妇的负面新闻似乎鲜有所闻;话也说回来,当年的事情恐怕也不能全怪唐明皇,毕竟当时还没有“八耻八荣”教育……

蔡伟航和陈雪松这对夫妻,最终会不会离婚,电影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

万事皆有可能。

陈雪松说,“离婚吧,我们去民政局办手续”,并且坚决的挣脱了蔡伟航拉住她的手,带着行李离开了家,这说明陈雪松的离婚意志是坚定的,离婚似乎不可避免。

蔡伟航的所作所为,也让人觉得早该离了。

在工程车的轮胎上实施“强暴”的时候,面对妻子的哭喊,蔡伟航竟然咆哮着:“我让你搞清楚,谁他妈是你男人?……谁是你老公?谁?谁是?……”

简直是变态!

不离婚,继续忍受“强暴”吗?

只是,蔡伟航的“我不同意……咱把以前那些不愉快都解开好吗?”并且跑出屋子去追赶陈雪松……这说明可能不会离婚,只要蔡伟航足够陈恳,彻底抛开以前的误解和狭隘;而陈雪松又宽宏大量,愿意谅解蔡伟航过往的种种不是。

作为观众,估计大多数人也会同意给蔡伟航一个机会的。中国人对闹离婚者施以协调的准则,历来是劝和不劝分。

其实,这是一种避险准则,而非求优原则。和为贵;而劝分,则增加了不确定性——除非当前这个是被公认的“不好”——谁知道分开后能不能找到下一个,以及下一个是否一定会比这一个好呢?

当然,估计少数人,特别是女性观众,会说,这样的男人,早离早好。

确实,对于一个“上错花轿嫁错郎”式的婚姻来说,离婚确实不失为一种最好的结果。同一屋檐下,志不同道不合的两个人过日子,是痛苦的。

结局到底会如何?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局就是你心中的愿景。

让我们给他(她)俩祝福吧,不管他(她)俩最终是离还是不离,或者是离了再复合,都不是坏事,都是对感情对生活的再认识,只要他(她)俩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

现在,让我们跳出对双方情感困境的评判,谈谈影片中几处令人困惑的安排。

最令我困惑的一个情节是蔡伟航对陈雪松的“强暴”。

按理说,“强暴”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婚姻的彻底破裂,陈雪松应该马上离开蔡伟航了。

但导演却在电影的前段,矛盾的初期就安排了这样的情节;电影播放到第30分钟的时候,“强暴”行为已经实施。

导演是在说,婚内强暴,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而不是矛盾的高潮?还是,导演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强暴是性质极其恶劣的行为,是感情彻底破裂的象征?如果是后者,那就另当别论;如果是前者,那问题就严重得多;因为那只能说明,权聆在通过电影告诉全国观众,中国的婚姻存在普遍的严重问题和深度不幸,及中国女性群体普遍的悲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虽然陈雪松只是一位超市的老板娘,电影也没有告诉我们她受到过何种程度的教育;但即使是超市老板娘,这样层面的人群也是一个大群体。

莫非与人权意识一样,我们的婚姻观念也尚停留在混沌的层面?

再者,本片对爱情的探讨,似乎也只停留在表面。

蔡伟航与陈雪松之间的爱,因何而起,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欠缺——这个问题涉及到他们的爱情基础是否稳固;但考虑到他们已经做了几年夫妻,孩子也已经上幼儿园了,爱情的缘由不交代倒也罢了。

但吴彦君对陈雪松的爱,其缘由就令看客觉得莫名其妙了。两人没有什么共同兴趣爱好,没有共同生活经历,没有共同经营的事业,也不是同一年龄段的人,怎么产生的爱情?爱情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

难道就是“有什么新闻吗”这么一种情感期待或寄托?

“有什么新闻吗?”陈雪松每次在自己经营的超市看到走进来的吴彦君时,一开口总是这么问,不免令我发笑。

既不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产生的爱情,也不是基于生活习性相同产生的爱情;既不是基于共患难产生的爱情,也不是基于共同生活经历产生的爱情;既不是基于崇尚才华而升华的爱情,也不是因气质吸引而产生的爱情;既不是基于美貌吸引而产生的爱情,也不是基于完美性爱而产生的爱情;既不是基于志同道合产生的爱情,也不是基于性格互补产生的爱情……

怎么能让一个未婚男性就这么轻易地、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已婚且已生育一女的女性呢?按理,这应该比爱上一个单身女性更难,而且要难得多,但吴彦君就是这么无厘头地爱上了陈雪松,为什么?

权聆描述如此一种无厘头的爱,为什么?

想说明中国人不懂得爱?还是因为编剧讲故事的能力匮乏?

无独有偶,由戴思杰执导、刘亦菲主演的电影《夜孔雀》里头,埃尔莎和马荣的爱情,也几乎是一样的无厘头。

埃尔莎是长笛手,马荣是丝绸研究员、尺八高手;两人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以马荣的年龄,可以做埃尔莎的父亲,而且马荣的儿子,也爱上了埃尔莎。按理,以这样的年龄差异,埃尔莎要爱上马荣,不是不可能,但,是不容易的,更何况还是涉及父子关系的三角恋……

但埃尔莎就是爱上了马荣。

影片中,虽然两人一起寻找臭椿树,但寻找过程简单且寻找过程中两人之间并没有特别的经历——没有经历深刻的思想探讨和情感冲突,却在爬上臭椿树的那一刻,两个嘴唇突然粘上了——这似乎是单纯由荷尔蒙引发的少年少女间的青春爱情——哪像是一个熟男和一个姑娘之间的跨国之恋?

对,我的意思就是,如果这是一对青年学生,邂逅之后就这么无厘头地互相爱上了,倒还可以令人理解;可这是一对年龄差距悬殊、人生和婚姻经历都不相同的男女啊!

《夜孔雀》这本电影,居然在年入围第40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中国电影金奖,令我意外。

关于《夜孔雀》这本电影,还要说的一句话是,刘亦菲在片中的表演实在差劲,几乎是不入戏的模样。

前面提到的我最近观看的史东山执导的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片中高礼彬和江玲玉的爱情,就是建立在普遍认可的志同道合的基础之上的。

史东山是我的同乡,我最近又去参观了他的故居,对他执导的电影产生了兴趣。这是我第一次欣赏他执导的电影,令我意外的是,他的电影,在思想艺术上,超越了现代的许多电影。

李安执导的《断背山》中,Jack和Ennis的同性之爱,是建立在数月之久的共同放牧的生活经历之上的。

为什么对爱情的探讨,当今的这么多中国电影却都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层面上?

这么轻易就爱上了!就像如今的社会,轻易地就少女怀春了,轻易地就未婚怀孕了,轻易地就婚外恋了,轻易地就二奶了,轻易地就把生下来的孩子丢窗外了……

我不得不承认,看多了欧美严肃而深刻的电影,对当今中国的众多电影,确实有点不适应了。比较而言,感觉中国现在的很多电影,不够深刻,不够严肃,不够丰满,不够复杂;或者说,缺乏细腻,缺乏张力,缺乏余味,缺乏突破。

例如由安妮海瑟薇出演的电影《爱情与灵药》,对爱情与性的刻画是如此细腻美妙,令你不得不承认,除了各种别人“看得见”的外在因素之外,“看不见”的内在因素——完美的性爱体验是美好爱情的必备要素。

同样,在获得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黑天鹅》中,为了使女主角妮娜演绎出“黑天鹅”这个舞蹈角色的诡诈与淫荡,经典舞剧《天鹅湖》的导演要求她去找个男人体验性爱的高潮,而妮娜为了竞得这个舞蹈角色,在还没有男朋友的情况下,真的在自己的闺床上自慰,用自慰方式去获得性高潮那一刻的体验,并用性爱高潮时的那一种自我忘我状态,在《天鹅湖》的演出中,在舞到最后的高潮阶段,完美地演绎了黑天鹅的诡诈与淫荡……

娜塔莉波特曼本人因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而摘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确实,“性”是爱情中的关键因素。吃饭逛街可以叫别人陪,房子可以与人合租,家务可以请保姆做,钱可以向朋友或者银行借……只有性爱,必须是与配偶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这是爱情“排他性”的核心内容。

一部婚姻题材的电影,如果没有涉及夫妻性生活,是不完整的。

一个电影演员,如果不能在“床戏”的表演中入戏,也不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走路,吃饭,说话,睡觉,哭笑,洗澡……相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表情,隐私性极强的“床戏”,才是一个演员的核心演技之一。

但,《忘了去懂你》中就是没有对“性”这一核心内容的探讨。我们根本不知道陈雪松和蔡伟航的性生活是否和谐。电影中唯一的一次“性”展示,是蔡伟航对陈雪松的令人意外的“强暴”——这不是夫妻关系的“性”。

即使是“强暴”,刻画得也是如此粗糙,粗糙到什么程度?蔡伟航如此轻易得手,陈雪松似乎没有穿内裤!

对“性”的刻画,如今的中国电影,似乎是欧美50年前的电影的水平。

与历史上的国产电影相比,同样是进步式微。明星影片公司于年——差不多80年前——出品的影片《十字街头》,已经有吻戏。

《忘了去懂你》中,虽然也有一个激吻,但辨别起来也只是一个“干吻”。

其实,完全可以直接以性爱动作作为电影的开场白,以此来刻画夫妻俩本来的美好,或是存在的问题。

电影《广岛之恋》,片头字幕之后,伴随着背景音乐,一切入眼帘的,就是一对裸体男女如漆似胶的情爱镜头——随着镜头的淡出淡入,八十秒左右的时间共呈现出五场不同时间与地点的默声情爱——此时无声胜有声,除了一下子抓住观众的眼球,电影于瞬间中展示男女双方的鱼水深情,奠定影片的细腻基调。

成就最高、备受尊敬的华人导演李安,在其导演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断背山》中,真实细腻地呈现了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爱镜头。

《断背山》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影片上映后,在全球掀起了“对同性之爱的大讨论”,促进了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这便是电影艺术的强大魅力。

包括获奥斯卡金像奖之内,《断背山》先后宰获如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等大大小小86项奖项(据搜狗搜搜)。

试想,如果没有同性之间的性爱镜头,如何显示导演的创作水平?如何展示电影内容的丰满?如何体现爱情的完整?如何展现演员表演的突破?如果没有这些“如何”,又如何征服评委?

再看由李安执导、年出品的《色戒》,影片中更有长达半小时以上的全裸性爱镜头,堪称性爱艺术电影创作的经典。青年演员汤唯因在《色戒》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44届金马奖“最佳新人演员”奖及第1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突破表现”奖,而男主角梁朝伟则在金马、铁象等电影节上荣获三个“最佳男主角”奖和一个“最杰出男主角”奖。

《色戒》获得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该片前前后后共在国际上拿了31项奖项。

但此片在大陆被禁映。

当然,“性”不是这两部电影的全部意义,但绝不是不可或缺的某个意义。

一部电影,正因为有了“性”而脱离了儿童趣味,充满了严肃性,富有张力。

爱情和婚姻也是如此,虽然性不是两者的全部,但却是核心的要素。有些夫妻,其他方面都不如意,就是因为性爱和谐而保持婚姻完整的。

再从性要素去评判吴彦君和陈雪松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从严格意义上说,两人之间还算不上是爱情。当吴彦君向陈雪松摊牌“你跟我走吧”的时候,陈雪松的回答很明确很直接——“不行”,真不知蔡伟航在计较什么,太狭隘了!

《忘了去懂你》中缺乏对“性”的刻画和探讨,也不一定该怪权聆;毕竟,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摆在那儿;如果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了夫妻之间的“性”,电影就面临被“枪毙”的风险,或者是遭遇“剪刀”的待遇。

被“剪刀”过的电影,就好像被“阉割”过的雄性——还会有原电影的原汁原味吗?

在审查制度面前,所有的电影都无法完整而细腻地去艺术化创作“性”之美,这使得中国电影与国外电影相比,总是存在“先天缺陷”。

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不终结,中国就不可能产生美好的电影,也无法令人看好中国电影的未来,培养会思考有鉴赏力的观众更是无从谈起。

在审查制度下,我们的儿童是可以自由进出电影院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电影,只相当于分级制度下儿童级的电影;因而,在审查制度下,培养的就是儿童级的观众。

“性”是一个方面,“政治正确”也是一个方面。批评权力,揭露社会矛盾,展示人性阴暗的电影,在电影审查制度面前,同样面临“流产”的风险。

电影审查制度,人为给电影创作划出禁区,造成中国电影在严肃话题上的整体缺失。

如今的中国电影,因缺乏严肃性和批判性而沦落为“娱乐业”,被彻底拉低了自身的艺术价值。

再看看60年前的国产电影,年的《马路天使》,年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年的《万家灯火》,以及年1月的《乌鸦与麻雀》、12月的《三毛流浪记》,都是直面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无情揭露人间疾苦,催人泪下,令人深思。

沈浮执导的《万家灯火》,在影片结尾时,更是借阿珍的口,喊出了“不是你们不对,你们都对,是年头不对了”的呐喊!

而蔡楚生与郑君里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中既充满了爱恨交织的情感纠缠,又突出了个人与民族的生死存亡;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纵横捭阖的社会画卷,又向观众描绘了一幅跌宕起伏的人生画面;特别是电影直面社会矛盾和社会现实,大胆呈现人性弱点和内心阴暗……观赏时令人长吁短叹、热泪盈眶,看完后又觉余味绵长,唏嘘不已。

片长分钟!《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愧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丰碑!

同样是探讨婚姻伦理问题,年出品的《小城之春》,其思想深度、艺术造诣和表演技巧都令人回味和难忘。“像是喝醉,像是做梦”的内心冲动,与行动上依然是窈窕淑女和谦谦君子的现实结果,使得电影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张力,都显著超越《忘了去懂你》;再加上演员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使观众对影片产生念念不忘的感觉。

年,该片入选“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年,该片摘得“金像奖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的称号。

如今的中国电影,思想艺术的整体水平只有退步,没有进步;即使是张艺谋的《活着》,思想艺术水平也没有超越《一江春水向东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桃李劫》、《渔光曲》,还有《姊妹花》、《神女》,都是当年诞生的传世作品。这些作品都无情地揭露了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具有尖锐的批判思维。

《桃李劫》无情地揭露了中国旧制度的缺陷和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逆淘汰”问题,即使将影片放到今天来考量,其批判性依然具有深刻而现实的社会意义,毫不过时。

《渔光曲》在年2月举行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年堪称中国电影的丰碑年。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堪称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现在还会拍这些反映深刻社会矛盾的“苦戏”吗?政治折腾之苦,环境污染之苦,食品安全之苦,野蛮拆迁之苦……

“苦戏”题材多多,但我们是否存在孕育“苦戏”胚胎的“子宫”?

如果贾敬龙事件、聂树斌事件以及雷洋事件可以被搬上银幕并在全国影院公映;如果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社会热门事件,同时又能自由地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有希望的,还不仅仅是中国电影……

然,柴静自掏腰包拍摄的《穹顶之下》,一部在播出之际尚被新上任的环保部长陈吉宁称赞为“唤起公众对环境的







































白癜风治疗
白颠疯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cvkqw.com/jbzl/990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